刻度器

初中物理实验母题探究,知识点剖析专题讲解

发布时间:2023/7/25 17:31:21   

01实验剖析

:探究当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

:弹簧测力计、一张硬纸板、细绳、剪刀等。

探究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两个力的关系;探究当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两个力的关系

①如图a所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情况下,它们还必须在同一直线,这二力才能平衡。

②如图b、c所示,两个力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下,它们还必须在同一物体上,这二力才能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

1.大小相等(等大)2.方向相反(反向)3.同一直线(共线)4.同一物体(同体)

1、在探究究二力平衡问题时,什么因素影响实验结果?答:摩擦力。

2、如何减小如图乙所示的不足之处:可以将物块改为小车或者使用更光滑的桌面。

3、你认为下图哪个实验更合理?答:甲,应为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对实验效果影响大。

4、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答:当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都可以判定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5、实验中如何改变拉力的大小?答:通过改变砝码的个数,来改变对小车的拉力大小。

6、定滑轮有什么作用:答:改变拉力的方向。

7、如何探究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答:将纸板从中间剪开,观察纸板是否还处于平衡状态。

8、如何探究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答:把纸板转动一个角度,然后松手,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9、实验结论: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10、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11、选择静止状态的原因:匀速运动状态不好控制。

12、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得出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02经典母题

如图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1)小华将系在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对角上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并在细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_________,并通过调整_________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当小卡片_________时,说明小卡片处于平衡状态;卡片平衡后,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_________。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

(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都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于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A.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小卡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材料

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D.小卡片容易扭转

(5)为了减小(4)中小明的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举一个例子即可)

(6)利用图丙装置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7)如图丙实验时,如果将右侧两个砝码取下,替换为弹簧测力计,使其竖直向下拉。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左侧两个钩码的重力不相等,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

(8)实验完成后,请你帮小华总结一下二力平衡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

(1)相反;钩码个数;(2)静止;不能;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二力能否平衡;(3)把小卡片剪为两半;(4)A;(5)将小木块改为小车或者选择相对光滑的桌面;(6)能;(7)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8)当同一物体受到等大、反向、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时,该物体就处于二力平衡状态。(1)钩码因为重力的作用,会对小卡片施加一个拉力的作用,左端的钩码对小卡片施加一个向左的拉力,右端的钩码对小卡片施加了一个向右的拉力,拉力的大小等于钩码的重力;(2)当物体处于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之为平衡状态;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小卡片上受到的两个拉力就不在一条直线上,是验证不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是否平衡;(3)探究二力平衡时,验证两个力需要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可以把小卡片分成两半变成两个物体;(4)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或运动都可能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就会影响实验效果;(5)为了减小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可以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或者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6)只要能到达平衡力的四个条件,就可以研究。(7)由于弹簧测力计正常使用时是竖直向上拉,当竖直向下拉时,由于弹簧测力计自身的重力,会使得测量的数据小于真实的数据。(8)当同一物体受到等大、反向、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时,该物体就处于二力平衡状态。

03真题演练

练习1:(·常德)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时,向左盘和右盘同时放入等重的砝码,这时木块保持静止,说明一对平衡力的_______________;

但小明在实验时发现,若向左盘和右盘同时放入不等重的砝码时木块仍然保持静止,则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现保持F1和F2相等,将木块换成小车,然后扭转一定角度,松手后,小车将_______________,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二力平衡时的两个力一定_______________。

(3)如果将木块换成弹簧测力计,左右两盘各放入重5N的砝码,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_____。

A.10NB.5NC.0N

(1)大小相等;木块与桌面间存在摩擦力;(2)转动回来;在同一条直线上;(3)B。(1)左盘和右盘同时放入等重的砝码,则木块左右两边所受的的拉力的大小相等,能处于静止状态,所以能说明一对平衡力的大小相等。小明在实验时,放入左右盘的砝码并不等重,但木块仍能保持静止,时因为木块与桌面之间有摩擦力,所以木块所受的左右两个拉力大小不等,但由于摩擦力的影响,还是能处于平衡状态。(2)将木块换成小车后,小车与桌面的摩擦力较小,小车所受的两个拉力大小虽然相等,但两个拉力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于是两个拉力让小车转回原位,所以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大小要相等,方向也需要在同一条直线上。(3)把木块换成弹簧测力计后,在左右盘中放入5N的砝码,则弹簧测力计所受到的拉力为5N,所以其示数也为5N,B选项正确。

练习2:(·泸州)小聪将一根橡皮筋左端固定在墙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其右端来“探究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

(1)实验中使用的弹簧测力计如图甲所示,其分度值为__________N。

(2)小聪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一起沿相同方向作用于橡皮筋上拉到A点,此时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1=3.0N、F2=4.0N;小聪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把橡皮筋也拉到A点,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7.0N,如图乙所示。F的作用效果与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即F为F1和F2的合力这种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是__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小聪在实验中突发奇想,将两弹簧测力计互相垂直作用在橡皮筋上拉到B点,记下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3=3.0N、F4=4.0N;然后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把橡皮筋也拉到B点,如图丙所示,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__________N。根据你对合力与分力的理解,判断F’(选填“是”或“不是”)F3、F4的合力。

(1)0.2;(2)等效替代法;(3)5(或5.0);是。(1)弹簧测力计的刻度一大格是2N,一大格有十小格,所以分度值是0.2N。(1)F的作用效果与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可以用F代替F1、F2,这种方法叫等效替代法。(3)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指针指在4-6N中间,所以示数是5N,F’的作用效果与F3、F4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即F’是F3、F4的合力。

练习3:(·铜仁)小明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实验方案。

(1)通过实验比较,小明发现采用方案乙,实验效果更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装置中,木板两端的定滑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保持两盘中砝码质量相等,把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扭转一个角度,放手后观察到小车转动,最后恢复到静止状态。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力才能彼此平衡。

(4)小明在探究完“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后,又利用该装置进行探究,剪断小车左边的细线后,小车由静止向右运动,此现象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减小了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2)能改变作用力的方向;(3)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4)运动状态。(1)通过实验比较,小明发现采用方案乙,实验效果更好,原因是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减小了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2)该实验装置中,木板两端的定滑轮的作用是能改变作用力的方向;(3)保持两盘砝码质量相等(即让两边的拉力相等),把木块扭转一个角度,使拉力F1和F2不再同一条直线上,观察到木块发生转动,当木块重新恢复到原来的静止状态时,拉力F1和F2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才能彼此平衡。(4)小明在探究完“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后,又利用该装置进行探究,剪断小车左边的细线后,小车由静止向右运动,小车受力不再平衡,此现象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52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