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度器 >> 刻度器发展 >> 考试研究丨八年级物理常考力学实验考点总结
一、平均速度的测量
1.实验原理:v=s/t;
2.测量器材:停表(测时间)、刻度尺(测距离);
3.斜面的坡度要选比较小的原因: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比较长,方便测量时间;
4.金属片的作用:确定终点在同一位置;
5.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
6.刻度尺的读数:刻度尺的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7.小车在各阶段的速度大小的判断:上半程速度<全程速度下半程速度;
8.多次测量的目的:减小实验误差;
9.实验误差分析:过开始点才开始计时,速度偏大,过结束点才停止计时,速度偏小;
10.斜面的作用:让小车获得动力自由滑下,做变速直线运动。
二、测量物质的密度
1.实验原理:ρ=m/V;
2.天平的使用
(1)放: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调:将游码调到标尺零刻度线,再调节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3)称:左物右码(注意:称物体的过程中,不能再调平衡螺母,只能用镊子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当放最小的那个砝码上去时天平偏右,取出又偏左,正确的操作是取出最小砝码然后再移动游码);
(4)读:物体的质量=天平上全部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注意:游码的读数以左边对准的刻度为准);
(5)收:游码归零,砝码归位。
3.密度偏大偏小分析
(1)测量固体密度:
①质量测量引起的误差:如先测体积,再测质量,由于物体上沾了水,使所测质量偏大,导致所测密度偏大;
②体积测量引起的误差:测体积时,物体没有浸没在水中,所测体积偏小,导致所测密度偏大。
(2)测量液体密度:
①先测烧杯质量,再测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最后测全部液体的体积,由于少许液体残留在烧杯壁上,导致体积V偏小,所测密度偏大;
②先测液体体积,再测烧杯质量,最后测全部液体和烧杯的质量.由于少许液体残留在量筒壁上,导致质量m偏小,所测密度偏小;
③正确的操作:先测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再将所需的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测体积,最后测剩余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两者相减得到所需液体的质量。
4.找错误:
(1)测量过程中调节平衡螺母
(2)用手直接拿砝码
(3)物体和砝码放反了
(4)游码没有移到零刻度线
三、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原理:二力平衡(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摩擦力的大小);
2.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1)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在原装置的木块上增加一个砝码;
(2)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同一个木块,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不同表面上匀速运动。
3.转换法的应用: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反应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4.结论: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5.实验方法的改进:固定弹簧测力计,拉动接触面,好处是不需要木块匀速直线运动,也可以测摩擦力。
四、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研究对象的选择(小车、卡片):原因是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
2.若实验过程中,将盘中一边的砝码换成质量较大的砝码木块还不动,原因是桌面和木块间的摩擦力太大,因此,要将实验的木块换成小车并将放置小车的水平桌面换成比较光滑的;
3.实验时,将物体扭转一个角度是为了探究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能否平衡;
4.实验时,通过改变钩码的个数来改变拉力的大小,是为了探究物体平衡时两个力大小是否相同;
5.实验时,将物体从中间剪断是为了探究平衡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6.实验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五、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1.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手轻压金属盒上的橡皮膜,观察U形管中的液柱是否变化,若两液柱的两液面差几乎没有变化说明漏气了);
2.转换法的应用:U形压强计中两管液面的高度差的大小反映探头所在位置的液体压强的大小;
3.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方向的关系(控制探头在同种液体,相同的深度处,改变探头的方向,如图A、B、C)
(2)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控制探头在同种液体,探头方向不变,改变探头的深度,如图B、D、E);
(3)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控制探头在液体中深度相同,探头的方向不变,改变液体的种类,如图E、F)。
4.实验结论:
①比较图A、B、C可知: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②比较图B、D、E可知: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跟深度有关,同种液体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③比较图E、F可知: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六、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用称重法计算浮力:F浮=G-F;
2.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控制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深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改变液体的种类,如图d、e);
(2)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控制液体的密度相同,改变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如图b、c);
(3)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的关系(控制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改变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如图c、d)。
3.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相关计算:F浮=ρ液gV排;
4.实验数据(F—h图像分析)
5.实验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密度有关,还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七、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状态的判断:杠杆静止或左右摆动幅度相同时,说明杠杆平衡;
2.选择杠杆中点为支点的原因: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3.杠杆平衡的调节:右倾左调;左倾右调;
4.调节杠杆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①便于精确地测量力臂;②使杠杆重心落在支点上,消除杠杆自重对杠杆平衡产生的影响;
5.多次实验的目的: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
6.另一端用弹簧测力计拉杠杆,应使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的目的:可直接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拉力的大小,便于测量拉力的力臂;
7.弹簧测力计拉动方向改变时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拉力力臂变小,由杠杆平衡条件知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当力的方向垂直于杠杆时,力臂最长,力最小);
8.实验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
八、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实验原理:;
2.弹簧測力计拉动方式:匀速竖直向上运动,保证拉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4.滑轮组组装(绕线方法:奇动偶定);
5.实验中分别记下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起始位置的目的:测量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
6.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和物体上升高度的关系:s=nh(看有几段绳子吊着重物,那么,拉力移动的距离就是物体上升高度的几倍);
7.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的计算:W有=Gh,W总=Fs,;
8.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与所挂物重、动滑轮自身重、机械摩擦有关,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无关):同一滑轮组,提起的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所提物重相同时,动滑轮重力越小,机械效率越高。
文章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