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大家出品:新浪科技《科学大家》、未来论坛主讲嘉宾:范凌同济大学设计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未来论坛青年理事,特赞信息科技创始人及CEO人工智能很多时候和自动化、重复性的工作有关。其实人工智能刚刚出现的时候,很多的学者和行业先驱就在思考人工智能能不能帮助我们。我们在探讨人工智能的时候,尤其是过去几年,往往看到两种场景:一个是我们可能在很多杂志上都会看到一个表格,统计了哪些行业、工作最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年一个牛津大学学者做的研究,看哪些行业最有可能在人工智能兴起的时候被取代,比如说像电话的接线员这些人等等;另一种艺术化的表达。如上图右侧AdamLevey的作品《一个未来没有工作的世界》。这个作品就是把一些工作的从业者放到博物馆成为展品,比如这里是“工厂的工人”,下面写着“在21世纪初灭绝了”。不论是表格还是艺术作品,都在讲一个充满“恐慌”的人工智能未来,这个未来中人的工作可能会受到技术进步的威胁。ElonMusk、比尔·盖茨、霍金,都指出了人工智能可能会成为人类未来的威胁。我们可以用象限图来对人机未来做个分析。上图横轴代表对人来说很简单的工作,另一端是很难的工作。虽然我们自己也描述不清楚,为什么做得好的工作都是难的工作,比如我们很难说清楚如何把主持做好,可能会说“熟能生巧”或者“天赋运气”。纵轴代表交给机器完成工作的意愿度,因为并不是工作我们都愿意交给机器做的。我们讲机器取代人,都在讲左下角这个维度的工作,这是一种人与机器的“零和关系”——机器多做了人就少做了,这里的终极目标就是“自动化”。我会集中探索右边这两个象限:本来就对人很难,机器完成度不算太高。机器帮忙的越多,人的能力就越强,我们叫赋能(empowerment)或者增强(augmentation)。可以看到,很多使用人工智能来“增强”人类工作的例子,比如用word写作时,机器会提醒我们错别字,甚至帮我们完成句子。这都是基于大量的自然语言学习。这是一种“正和关系”,有了机器反而让我们的能力更强。在过去10多年里,人工智能蓬勃发展、家喻户晓,既作为概念、技术,也作为一种社会状态。如果我们把人工智能比作大脑,就像人的左脑右脑一样,左脑代表了语言、分析、抽象、数字、逻辑。代表更高、更快、更强——是不是意味着识别的速度更快,识别的效果更好,分析的结果更准,这都是一些定量的维度。所以在人工智能左脑的层面上,我们的研究成果还是很丰硕的,很像我们常说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当我们数理化能力强的时候,大家开始意识到要去培养艺术修养。那么人工智能是不是也到了要去培养右脑的时候呢?右脑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感性的、系统的、真实的图像思维,所以人的右脑这些属性对于机器来说,人工智能能不能让我们变得更美?人工智能能不能让我们变得更平等?人工智能能不能让我们变得更善意?人工智能能不能让我们具有同理心?人工智能的右脑,也就是人工智能在过去一直注重更高、更快、更强以后能不能带来更美好的生活,就像我们自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