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度器

知乎7千高赞,18步详解芯片几千万晶体管

发布时间:2025/2/24 19:38:09   
中科白癜风看皮肤病更专业 http://www.kstejiao.com/m/
要想造个芯片,首先,你得画出来一个长这样的玩意儿给Foundry(外包的晶圆制造公司)。再放大cool!我们终于看到一个门电路啦!这是一个NANDGate(与非门),大概是这样:A,B是输入,Y是输出。其中蓝色的是金属1层,绿色是金属2层,紫色是金属3层,粉色是金属4层。那晶体管(更正,题主的"晶体管"自X年以后已经主要是MOSFET,即场效应管了)呢?仔细看图,看到里面那些白色的点吗?那是衬底,还有一些绿色的边框?那些是ActiveLayer,也即掺杂层。01然后Foundry是怎么做的呢?大体上分为以下几步:首先搞到一块圆圆的硅晶圆,就是一大块晶体硅,打磨的很光滑,一般是圆的。1、湿洗:用各种试剂保持硅晶圆表面没有杂质。2、光刻:用紫外线透过蒙版照射硅晶圆,被照到的地方就会容易被洗掉,没被照到的地方就保持原样。于是就可以在硅晶圆上面刻出想要的图案。注意,此时还没有加入杂质,依然是一个硅晶圆。3、离子注入:在硅晶圆不同的位置加入不同的杂质,不同杂质根据浓度/位置的不同就组成了场效应管。4.1、干蚀刻:之前用光刻出来的形状有许多其实不是我们需要的,而是为了离子注入而蚀刻的。现在就要用等离子体把他们洗掉,或者是一些第一步光刻先不需要刻出来的结构,这一步进行蚀刻。4.2、湿蚀刻:进一步洗掉,但是用的是试剂,所以叫湿蚀刻。以上步骤完成后,场效应管就已经被做出来啦~但是以上步骤一般都不止做一次,很可能需要反反复复的做,以达到要求。5、等离子冲洗:用较弱的等离子束轰击整个芯片。6、热处理,其中又分为:6.1、快速热退火:就是瞬间把整个片子通过大功率灯啥的照到摄氏度以上,然后慢慢地冷却下来,为了使得注入的离子能更好的被启动以及热氧化。6.2、退火6.3、热氧化:制造出二氧化硅,也即场效应管的栅极(gate)。7、化学气相淀积(CVD):进一步精细处理表面的各种物质。8、物理气相淀积(PVD):类似,而且可以给敏感部件加coating。9、分子束外延(MBE):如果需要长单晶的话就需要这个。10、电镀处理11、化学/机械表面处理然后芯片就差不多了,接下来还要:12、晶圆测试13、晶圆打磨就可以出厂封装了。我们来一步步看:(1)上面是氧化层,下面是衬底(硅)——湿洗。(2)一般来说,先对整个衬底注入少量(10^10~10^13/cm^3)的P型物质(最外层少一个电子),作为衬底——离子注入。(3)先加入Photo-resist,保护住不想被蚀刻的地方——光刻。(4)上掩膜!就是那个标注Cr的地方,中间空的表示没有遮盖,黑的表示遮住了——光刻。(5)紫外线照上去,下面被照得那一块就被反应了——光刻。(6)撤去掩膜——光刻。(7)把暴露出来的氧化层洗掉,露出硅层(就可以注入离子了)——光刻。(8)把保护层撤去。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准备注入的硅片,这一步会反复在硅片上进行(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光刻。(9)然后光刻完毕后,往里面狠狠地插入一块少量(10^14~10^16/cm^3)注入的N型物质,就做成了一个N-well(N-井)——离子注入。(10)用干蚀刻把需要P-well的地方也蚀刻出来。也可以再次使用光刻刻出来——干蚀刻。(11)将P型半导体上部再次氧化出一层薄薄的二氧化硅——热处理。(12)用分子束外延处理长出的一层多晶硅,该层可导电——分子束外延。(13)进一步的蚀刻,做出精细的结构。(在退火以及部分CVD)——重复3-8光刻+湿蚀刻。(14)再次狠狠地插入大量(10^18~10^20/cm^3)注入的P/N型物质,此时注意MOSFET已经基本成型——离子注入。(15)用气相积淀形成的氮化物层——化学气相积淀。(16)将氮化物蚀刻出沟道——光刻+湿蚀刻。(17)物理气相积淀长出金属层——物理气相积淀。(18)将多余金属层蚀刻——光刻+湿蚀刻。重复(17)-(18),长出每个金属层。哦对了,最开始那个芯片,大小大约是1.5mmx0.8mm。02细说一下光刻。题主问了:小于头发丝直径的操作会很困难,所以光刻(比如说nm)是怎么做的呢?比如说我们要做一个nm的门电路(90nmtechnology),那么实际上是这样的:这层掩膜是第一层,大概是10倍左右的DieSize。有两种方法制作:EmulsionMask和MetalMask。EmulsionMask:这货分辨率可以达到line/mm(其实挺差劲的,所以sub-micron,也即um级别以下的VLSI不用)。制作方法:首先,需要在Rubylith(不会翻译...)上面刻出一个比想要的掩膜大个20倍的形状,大概是真正制作尺寸的倍。这个形状就可以用激光什么的刻出来,只需要微米级别的刻度。然后:给!它!照!相!相片就是EmulsionMask!如果要拍的“照片”太大,也有分区域照的方法。MetalMask:制作过程:1、先做一个EmulsionMask,然后用EmulsionMask以及我之前提到的17-18步做MetalMask!瞬间有种Recursion的感觉有木有!!!2、Electronbeam:大概长这样:制作的时候移动的是底下那层,电子束不移动,就像打印机一样把底下打一遍。好处是精度特别高,目前大多数高精度的(nm技术)都用这个掩膜。坏处是太慢。做好掩膜后:FeatureSize=k*lamda/NAk一般是0.4,跟制作过程有关;lamda是所用光的波长;NA是从芯片看上去,放大镜的倍率。以目前的技术水平,这个公式已经变了,因为随着FeatureSize减小,透镜的厚度也是一个问题了。FeatureSize=k*lamda/NA^2恩,所以其实掩膜可以做的比芯片大一些。至于具体制作方法,一般是用高精度计算机探针+激光直接刻板。Photomask(掩膜)的材料选择一般也比硅晶片更加灵活,可以采用很容易被激光汽化的材料进行制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浸没式光刻。浸没式光刻,利用了光波在液体中波长更短这一无比简单的原理,将摩尔定律延长了10年,人人都受益。光刻是芯片制造的核心步骤,年左右半导体业正在研究65纳米节点,业界主流都在使用纳米波长的光源,这已经是传统光学的极限。为了制造出更小的半导体器件,就要使用纳米的光源,就只能用十万美元一克的氟化钙镜头,折算下来镜头费用是芯片价值的一千倍。intel当年为此投入十亿美金却毫无结果,半导体业的未来一片昏暗。这时美国林肯国家实验室想到了一招,把芯片浸在水里光刻!水的折射率是1.33,光波长在水中是纳米,挑战迎刃而解。而这一办法与已有的工艺很容易兼容,改造成本也很低,业界立刻全盘接受。直到十几年后的今天14纳米节点,浸没式光刻仍然是主流方法,工程师们用上了折射率更高的液体,业界普遍认为10纳米工艺浸没式光刻还有生机。(来自知乎用户

又见山人)这个光刻的方法绝壁是个黑科技一般的点!直接把Lamda缩小了一个量级,Withnoextracost!你们说吼不吼啊!FoodforThought:Wikipedia上面关于掩膜的版面给出了这样一幅图,假设用这样的掩膜最后做出来会是什么形状呢?于是还没有人理Foodforthought...最终成型大概长这样:以上大部分附图,来自AnandTech: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7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