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度器

八年级上册物理一至五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2022/10/6 14:14:07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长度的实验室测量工具是刻度尺(不是直尺三角板)。

2、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实验室测量工具是停表(不是秒表石英表)。

3、刻度尺的量程决定测量范围,分度值决定精确程度。刻度尺分度值是相邻两刻度之间的距离,分度值越小,精确度越高。

4、测量时,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被侧物体的一端。也可用其他整数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5、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6、人教版物理教材宽18cm,长26cm;新铅笔、筷子长度约18cm;课桌高70cm,乒乓球台高1m,居民楼层高3m;头发粗70微米,一张纸的厚度约0.1mm。

7、误差不是错误。误差是无法避免的,只能减小。错误不该发生,可以避免。减小误差的方法有三个: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8、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时,跟其他测量值偏差较大的是错误值,直接剔除,取其他数值的平均值。

1.2运动的描述

10、有位置变化,就是机械运动。没有位置变化,就不是机械运动。

11、自然界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为了对运动进行比较,需要找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物体就是参照物。参照物是假设为不动的物体。

12、所谓运动,就是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化。

所谓静止,就是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

这两句话是判断运动静止的依据,也是判断何为参照物的依据。

13、“三种可能”问题,你从直升机跳伞后看到飞机上升,飞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静止,可能上升,可能相对于地面下降但速度比你慢。

1.3运动的快慢

14、比较运动快慢的思路有两种:一是路程相等比时间,二是时间相等比路程。

15、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速度是单位时间内(一秒一小时内)通过的路程。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运动越快,速度越大。

16、速度有基本单位和常用单位,两者关系1m/s=3.6km/h,要会换算。

17、人的步行速度约1.1m/s,自行车的速度约5m/s,高度公路小轿车约33m/s。

18、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与路程和时间无关。(不理解请看教材21页图)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恒不变,任何时间点和时间段速度都不变。

19、日常所说的速度是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粗略表示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对应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

20、平均速度计算公式就一个,注意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要注意几个典型问题,前半程后半程问题,列车时刻表问题,列车过桥问题,汽车山崖鸣笛回音问题,等等。

21、s-t图像中,斜向上是路程增大的正向的匀直运动,水平是静止,斜向下是路程减小的反向的匀直运动。

1.4测量平均速度

22、实验原理:v=s/t

23、实验器材:停表、刻度尺,等等。

24、坡度不能过大,过大小车运动太快,时间测量误差大;坡度太小,小车运动过慢或不动。

25、长度的测量是车头到车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6、相同的小车每次从相同的斜面相同的位置从静止滑下。

27、下半程的速度全程速度上半城速度

28、下半程的速度怎么测量?时间用全程时间减上半城时间,路程简单。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发生的物体称为声源。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可以是固体(拍桌子、拉二胡,敲音叉),可以是液体(水流哗哗),也可使是气体(吹笛子的发声体是空气柱)。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

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速与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m/s,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钢管、水、空气。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5、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2.2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是赫兹,记作Hz。

3、人的听觉频率为20Hz—Hz,这个频率的声称为声音。

(1)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特点:频率低,传播距离远,无孔不入等,主要发生于大型的自然灾害: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台风、核爆炸等。

(2)超声波:频率高于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特点:频率高,波长短,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B超等。

4、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5、音色:声音的特色。由物体本身材料,结构,方式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6、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声波图中音调、响度、声速比较

2.3声的利用

1、声能传递信息。

(1)蝙蝠回声定位,根据此原理发明超声波导盲仪、声呐和倒车雷达。

(2)听诊器

(3)“B超”,即B型超声波诊断仪。

(4)给工件验伤,检验锅炉裂纹。

2、声能传递能量。

(1)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

(2)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另外要记住:扬声器“吹烛焰”实验说明——声能传递能量.

2.3噪声与环保

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注意,你在家里唱歌是乐音,医院唱歌是噪声)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人们以分贝为单位表示声音的强弱。大于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大于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大于90dB,会破坏听力。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学习和工作,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3、控制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比如摩托车的消声器,学校旁禁止鸣笛。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比如城市的隔离墙,公路边的植物等。

③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耳机,耳塞等。

第三章《物态变化》重难知识点总结,全是干货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0℃的冰与0℃的水冷热程度相同。

2、常用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

3、实验室温度计测液体温度,两大考点。

一要会放,两个要求:1玻璃泡完全浸入液体中,2玻璃泡不能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

二要会读,三个要求:1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2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3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4、体温计的量程、分度值要记住。

温度计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做的很细,水银不能自动回流。使用前要把水银甩回玻璃泡。

务必记住,务必理解,可事半功倍

5、务必能够独立完成上面这个物态变化框架图,并理解。

做物态变化的题,首先找清初态、末态,根据上图明确物态变化类型,进一步明确吸放热,题得解。

要学会分析,学会了,物理就入门了。

6、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3种,非晶体有4种,具体哪些,要记住。

7、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有熔点。非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没有熔点。

8、不是所有的固体都有熔点,但所有的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所有液体都有沸点。

9、固体熔化、液体沸腾等实验器材组装顺序,自下往上,从左至右。

10、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

11、晶体熔化条件:一是温度达到熔点,二是持续吸热。冰放在试管中,试管放在有冰的烧杯中,对烧杯加热,烧杯只要有冰,试管里的冰就不会熔化。琢磨清楚。

12、晶体熔化、凝固的温度—加热时间图像有“台阶”,非晶体没有。

13、拖地地板自然变干是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进行,仅仅在液面进行,缓慢的汽化形式。

14、锅里水烧干是沸腾,在沸点下进行,在液面和液体内部进行,剧烈的汽化形式。

15、沸腾时温度不变,所以纸锅可以烧水;所以煮饺子时,水烧开后把火调小可节约能源,而煮饺子的时间不变。

16、影响蒸发快慢的三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速。

17、电风扇不改变温度,但可以加快蒸发,而蒸发吸热,所以人感觉凉快。

18、常见几种液化现象务必记住:露、雾、各种“白气”、各种“出汗”,冬天从室外进入室内眼镜上的水珠。

19、做饭或烧水时冒出的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液化的小水珠。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20、液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遇冷,二是压缩气体。

21、因为遇冷液化,所以夏天开空调,玻璃的室外一面出现小水滴。冬天开空调,玻璃的室内一面出现小水滴。

与此类似,冬天的窗花出现在玻璃的室内一面。

22、液化放热,所以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后果更严重。

23、务必记住常见到的凝华现象:雪、霜、雾凇(树挂)

24、干冰制作舞台效果涉及到两次物态变化:先升华,再液化。理解过程。

第四章《光现象》重难点总结,全是干货

1、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各种影子、小孔成像、日月食、激光准直、三点一线瞄准等。

2、浓密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太阳的实像,实质是小孔成像。

3、光线是假想线,现实中不存在。

4、光的反射形成的现象: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比如波光粼粼),平面镜成像,水中的倒影。

5、光的反射实验中:

(1)如何显示光路:让光紧贴纸板射向平面镜。

(2)光屏(即硬纸板)的作用:一是显示光的传播路径,二是验证三线共面。

(3)纸板必须与平面明垂直,否则不能显示反射光线。

(4)把纸板沿着法线往前(或往后)折,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三线共面。

(5)多次实验测反射角入射角,得到的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万万不可写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6)本实验为归纳性实验,应多次测量,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6、漫反射也遵从光的反射定律.

7、垂直入射时,反射角=折射角=入射角=零度。

8、平面镜成像实验是高频考点,有9个小考点,我在今日头条的文章有总结,务必掌握。

9、光的折射现象:筷子弯了(折了),湖水变浅了,海市蜃楼。

10、关的色散现象:彩虹。

11、斜射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始终是:空气中的角大。(画图题经常用到)

12、不管从水上看水下物体,还是水下看水上物体,始终是:像比物体位置高。看到的是正立虚像。

1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14、红外线的应用:遥控器、红外线夜视仪。

15、紫外线的应用:验钞机,促进钙吸收,杀菌。

16、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光的颜色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光的颜色决定的。白色是复色光,白色物体反射各种颜色的光,黑色物体吸收各种颜色的光。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重难点总结,

1、凸透镜对通过它的所有光线都有会聚作用。

所谓会聚,就是折射后靠拢主光轴。凸透镜有俩实焦点。

2、凸透镜越厚,会聚作用(折光能力)越强,焦距越小。

反过来也成立:焦距越小,折光能力越强。

3、凹透镜对通过它的所有光线都有发散作用。

所谓发散,就是折射后远离主光轴。凹透镜有俩虚焦点。

4、不管凸透镜还是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过心不变,平行过焦,过焦平行。

5、两种作图务必掌握:一是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二是凸透镜一倍焦距之内成虚像。

6、凸透镜五种情形的成像规律,务必掌握。

7、凸透镜成实像动态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物像同方向运动。

8、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大于物距成放大像,像距等于物距成等大像,像距小于物距成缩小像。

9、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放大镜要把字再放大点,应离物体更远点。

10、凸透镜成像实验俩考点:

一是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烛焰、凸透镜、光屏调到同一高度;

二是如凸透镜被部分遮挡或损坏,仍可成完整像,但较为模糊。

11、照相机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是镜头到胶卷的距离。

要拍更大尺寸的照片,离人近一些,同时镜头前伸。

12、幻灯机、投影仪、电影放映机成倒立放大实像。其像距是镜头到屏幕的距离。

放电影时,要在屏幕上成更大像,放映机应距屏幕远一点,同时缩小镜头到胶片距离。

13、近视眼: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

14、远视眼: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变弱→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

15、眼镜近点10cm,远点无限远,明视距离25cm.

16、望远镜物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虚像,最终成倒立缩小虚像。

17、显微镜物镜成倒立方法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虚像,最终成倒立放大虚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171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