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度器

物体的尺度测量

发布时间:2023/3/4 15:14:31   

长度的符号表示为:_______长度的国际单位为:_______

写出各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1km------1m-------1dm-------1cm------1mm-------1m-----1nm

长度的测量工具_______常见的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正确的使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

(1)“看”。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放”。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尽量靠近_______,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3)“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_______,在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是_______。

这个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

(4)“记”。记录测量结果包括______和______。测量值是由______和______组成,

3.25cm,它的准确値是______,估读値是______包括估计值在内的测量值称为有效数字,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

练习题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______,则尺的分度值是 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2一位同学在实验室里测量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是5.37cm,那么他用的测量工具是()

A.能准确到1mm的刻度尺B.能准确到0.1mm的游标卡尺

C.能准确到0.01mm的螺旋测微器D.不能判定用的是什么测量仪器

3小明和小华用各自的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张课桌的度.小明测量的结果为.9cm.小华测量的结果是1.m,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华的读数比小明的准确B.两人只要认真测量就会避免误差

C.小明的读数误差小D.两人所用的该度尺的分度值是相同的

4下列长度接近1厘米的是()

A、铅笔芯直径B、食指宽C、手掌宽D、小学生身高

5在下面的数字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

李明的身高是1.72______;新铅笔的长度是1.8______;教室的长度是______;

误差的概念:

______与______总会有些差异,这种差异叫误差;

产生误差的原因:测量工具不够准确、测量方法不够完善、测量者的观察不够细致等;

减小误差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

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错误是测量方法或原理不正确、违反操作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______避免的.但任何测量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认真细心地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才能尽量地______误差,而不能______误差

6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A、误差就是测量中的错误B、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C、误差是由测量者的粗心造成的D、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7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A、.2mmB、1.dmC、0.02kmD、0.2m

8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已磨损,则不能测出准确结果

B.读数时,估读的数位越多越准确

C.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能减小误差

D.只要方法正确,认真测量,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9.要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方法中最佳的方法是()

A.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的厚度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多次测出10个1分硬币叠起来的总厚度,求平均值,再除以10

D.用刻度尺测出10个1分硬币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1个硬币的厚度

体积的符号表示为:______国际单位为:______

相邻单位间的进率1m3dm3cm3mm3

1L=1______,1mL=1______,IL=______mL

体积的测量工具有 ______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规则固体:如长方体,用刻度尺测出长、宽、高,然后______。

不规则固体:如小石块,用量筒或量杯,通过______去测。

液体:直接用量筒或量杯测量

量筒的使用方法:

“看”: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______、______

“放”:放______。“读”:量筒最低液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 ______ 。

量筒最低液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______相平。

“记”:记录测量结果包括______和______。不用估读

10刻度尺、量筒、量杯的刻度线要求画得非常精细,这是为了()

A、看得清楚B、美观大方C、减小读数误差D、减少制作成本

11①20cm3=m3②5×dm3=m35L=mmL=m3

12右图为某同学借助量筒和水用______法测一不规则石块体积的图示,则该石块的体积是cm3。

巩固练习:1在下面的数字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

李明的身高是1.72______;新铅笔的长度是1.8______;教室的长度是______;一张纸的厚度约为0.______。

2根据下图所示,写出被测物长度是______cm,它准确到______。温度度计的示数_____铁丝直径为______

3、单位转换:cm=______m;9nm=______cm;m=______km;

13mm=______cm;45.7dm=mm。

4、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A、误差就是测量中的错误B、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C、误差是由测量者的粗心造成的D、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4、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A、.2mmB、1.dmC、0.02kmD、0.2

5“采用最新技术制成的纳米机器人小得像跳蚤一样”,“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距我们约4.3光年”,这里所说的“纳米”、“光年”都是______的单位.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经我国专家测量改为.13m,通过公布的这一数据可以判断测量的精确度达到  ______    .

6四位同学做一道单位换算题,过程抄在下面,其中正确的是()

A、25.65cm=25.65cm×1/m=0.m

B、25.65cm=25.65×1/cm=0.m

C、25.65cm=25.65×1/m=0.m

D、25.65cm=25.65÷m=0.m

7四位同学分别用一把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先后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中,记录正确的是()

A.25.82cmB.25.82dmC.25.81mmD.25.cm

8量筒做得细而高,不做成粗面矮的形状,这主要是因为()

A.实验中,细高的量筒便于操作B.细高的量筒可以做出相对较大的底座,增加稳度

C.细高的量筒与粗矮的量筒相比,相应的刻度间隔较大,便于准确地读数

D.粗矮量筒中的液体较多,需用较厚的玻璃,因而不便读数

9.一般情况下,初三学生一乍(如图所示)的长度约是()

A.8cmB.18cmC.38cmD.48cm

10单位换算:0m3=______mL5.5L=______cm3

11一般家用的热水瓶的容积约为()

A、20m3B、0.2m3C、2dm3D、0.2dm3

12、刻度尺、量筒、量杯的刻度线要求画得非常精细,这是为了()

A、看得清楚B、美观大方C、减小读数误差D、减少制作成本

13、观察下面两个量筒,请写出测量一个不规则石头体积的步骤,并读出石头的体积?

14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我校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播放一边校歌所用时间大约为50sB.正在考试的一张物理试卷的厚度为5mmC.大学城至朝天门地铁1号线列车正常行驶的速度约为60m/sD.正常情况下,用秒表测量,测得脉搏每跳动1次所用的时间约为10s

15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16.一位同学用刻度尺先后四次测量一物体长度,各次测量结果分别是25.43cm、25.45cm、25.46cm,25.83cm则此物体长度应是(   )

A.25.44cmB.25.45cmC.25.cmD.25.54cm

17下列关于误差与错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误差就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B.采用精密仪器就可以避免误差

C.测量中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产生误差D.多次测量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18.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结果依次是74.4cm、74.3cm、74.5cm、74.3cm,则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A.74.38cmB.74.cmC.74.4cmD.74.5cm

19.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木块的长度是________cm.

20如图,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cm.

21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体积,因矿石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如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那么矿石的体积是________厘米3;由于取出矿石时会带出一些水,由此导致矿石体积的测量值________真实值.

22一个中学生的身高约为( )

A.毫米    B.厘米    C.米    D.千米

23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

(1)图甲中圆的直径是____cm。

(2)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乙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的表达式是___。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4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