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度器

诗文与酒韵,人民文学首刊郎酒行诗

发布时间:2023/12/2 15:14:59   

 去年重阳前夕,郎酒庄园,来自全国的20余位知名诗人、作家的见证下,青花郎正式携手《人民文学》,开启为期三年的战略合作。与此同时,来访的诗人作家也结伴游览庄园,登高望远,快意畅谈,并亲身参与到重阳下沙的美酒酿造工序中,共寻美意,共酿美好。

  这次诗文酒韵融合出发了怎样的灵感碰撞?年3月,《人民文学》杂志上首次刊发《郎酒行》系列散文——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总经理、青年文学杂志社社长李师东的《天助》,揭秘了诗人笔下的郎酒风采。

  把美好酿进酒里,青花郎以八年做时光邀约

  重阳对酱酒来说是个重要时节,对诗人作家来说,也是大美的节日。年10月13日,阿来、叶延滨、陈世旭、肖克凡、冯艺、徐剑、潘凯雄、李师东、钟求是、张者、吕翼、斯继东、徐则臣等10余位荣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及骏马奖的诗人作家到访郎酒庄园,见证了青花郎与《人民文学》正式携手。

  双方约定,青花郎独家冠名《人民文学》年度评选活动,此外每年重阳、年末,《人民文学》将携鲁奖、茅奖、骏马奖及获得重大文学成就的资深作家和新晋作家到郎酒庄园采风。

  与此同时,诗人作家们第一次亲手参与到“请水进粮、填粮、润粮、拌粮、上甑、摊晾”等传统下沙工艺中,签名预定了一瓶30斤、8年后方才成熟的青花郎。

  图:诗人作家参与传统下沙工艺

  这是各位作家和青花郎的8年美好之约。以时光作邀,此后8年中,来到庄园的诗人及作家们,将见证并记录“青花君子八年之旅”——一瓶青花郎,须经一年的生产,七年的储存老熟,方能出世。

  而对于郎酒来说,与《人民文学》签约合作,也标志着郎酒融入文学艺术的决心。自古诗文与酒文化高度融合,“郎酒愿与各位大师一起,将快乐、艺术与时间酝酿成美酒,从美酒中窥见美好生活的亮光”,一起营造出了酿酒的生态美学和文学与酒一体的品质文化氛围,致力把美好生活与艺术融进酒里,不仅让文学的意义得以延续,也让人深度体验了郎酒庄园的极致品质。

  《郎酒行》系列散文——《天助》欣赏

  《人民文学》杂志刊发的《郎酒行》系列散文,便是文学名家感受中文学与美酒融合的微妙。通过诗人作家对这种融合的极其敏锐的触感,如临其境的去感受赤水河左岸,郎酒庄园的独特:

  《天助》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总经理、青年文学杂志社社长李师东

  站在赤水河左岸,人就立在了悬崖峭壁边。

  如果没有人工的营造,不可能平稳抵达现在的住所;就是到了,一定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山中神奇:推开旅舍一扇门,走向阳台,就见左侧一面赭红色峭壁悬挂眼前,像胸膛般敞亮,豁然醒目得让我诧异。看了半天,似乎有所思,其实不得要领。

  目光下抵正前,只见几排灰黑色的屋脊错落有致,看似人间烟火处。蒸煮出的甜酸气味,带有熟香,原来就是从这里不经意散出。

  对岸是很开阔的一片缓坡地带,屋舍鳞次栉比,一派新城模样。

  视线往上走,在缓坡之上,山岭如环似抱,坚毅,自持。细细看,山岭上在漫出丝丝缕缕的一线云汽。

  前后端详,左右是山,山下是谷。谷下会有什么?

  我最关心、最想看到的,就是在左右山势之间的峡谷深处。

  我们都知道那里有一条河。

  对这条河,我们一直充满着想象,它早就是一个神话。

  细细打量它,它是细细的、瘦瘦的、清清亮亮的,在秋日午后的阳光里,泛出青蓝色,绵长而细密地流淌着。

  追寻着它的流向,就在流经前面的二郎滩后,它陡然往下一沉。

  一段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时的自然传奇,就诞生了!

  我猛然间想象到的是,造物主觅水而来,饱含天地诗意,在这里,实在是隐忍不住,往人世间的口腔里倒下了一杯酒。

  酒在山顶上。

  一尊一尊的酒坛被整齐码放,头顶着一丛丛的绿茵,像潜伏中的兵士,静中待动。这样的场景,成片相连,宛如酒们在操练自己的兵马俑。

  这里也叫广场。把广场建在山顶上,这是谁的高见?而让这些酒袒露在天地间,接引着一年四季的风霜雨雾、日晒夜露,这又是谁的发明?

  山顶漫出酒的香气,天地似乎已然微醺。

  夜半三更,一定有酒的精灵破壁而出,在手舞足蹈、活灵活现;各路的神仙们也定然纷至沓来,在这里摆开天地大筵。一时节,好一个歌舞升平、欢天喜地。

  在人间,谁见过这样的情形?

  没有不散的筵席。

  光芒终归只是一瞬,再喧腾的光景也会有清静的时日。谁没青春年少过,谁不曾血气方刚、豪气干云?

  也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好好休养生息了。

  岁月不歇,琐事缠身。即便躁动喧哗难免,也得凝神静气。日子还长啊!酒们说。

  真是天造地设,一切早有安排。

  △李师东(右二)与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左一),《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鲁迅文学奖得主、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右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潘凯雄(左二)在十里香广场品酒

  于是,热热闹闹的酒们,推推搡搡着,络绎不绝地来到了山边的地宝洞。

  洞里真好,不见日月星辰,只有晨曦黄昏。一边读原典,一边有心得,时时面壁思想,处处反躬自省,内心逐渐强大,精神日见富有。酒们环顾左右,踌躇满志,一次次都想要破壁出走,一展宏图,换来的却是壁上那一道道的无声印痕。时间长了,就有层层叠叠的酒苔在老坛的外壁,一一泛出。

  看到酒苔,唯有恭谨。劳动者的手茧,可以方物。时间总能说明一切,甘苦自知;人生一世,天道酬勤。酒们愈挫愈勇。它们勉力而行,尽力而为,一切尽在修炼得道中。

  希望总是在的:在地宝洞的上方绝壁处,有一片几十米的半乳形鼓坡。翻过之后,就有一道逼仄陡峭的洞口相迎。洞口直上直下,间距数十米。上方才是天宝洞。

  无缘走进天宝洞,如同人生必有缺憾,走不进另一种想要的生活。但我深知,酒们一定在腾挪辗转中,含辛茹苦地历练着。此中磨难,非我常人所能道出。

  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片山里,在一片悬崖中,还有一个洞。它在峭壁中间,无攀无援,无予无求。它有一个安泰的名字,叫仁和。

  所以有仁和洞,一定是天地人间的合谋。人间天地,自有尺度。能从地宝洞、天宝洞走进仁和洞的酒们,少则也得有三四十年的光阴了。一路的筚路蓝缕,且行且珍惜,此时此刻,它们会是怎样的心情?

  青春的欢喜惆怅早已不在,中年时的劳苦困顿也云淡风轻。它们周周正正地坐在那里,风雨不动。而洞内自然涵养的生机,如春风拂面,细雨润物。

  此情此景中的酒们,历经了人间世事的无尽沧桑,不进不退,不悲不喜,它们自带醇香,悦已敬人。

  进到仁和洞的人,都在说:多么珍稀的陈年好酒啊!

  是老酒。

  △图:仁和洞取酒

  主人盛情,邀我们一行亲手调酒。几排高高低低的玻璃器皿。每个人面前有一个标有刻度的封闭容器,内里盛着二百毫升的基酒。基酒边上,是几个小瓶子。瓶上标着酱香、陈香、底香的字样,这是调味酒。

  我尝了一下基酒。细细一口,就觉大水漫灌,无孔不入,整个口腔如水漫金山,无遮无拦。赶紧拿调酒用的针管,把细细的一管酱香调味酒注入基酒中。再品时,就觉四下漫漶的酒们被无声地收拢,形成一个可感知的状态物,却还没来得及体味,它已入了喉咙。就见一条线如赤水河直抵肺腑。

  加点陈香,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我是不是在调和我的五味人生?

  也是把细细的一小管,注入基酒中。这一次,我细细品了:原先的状态物更加清晰可辨,平添了些圆润的厚度;这厚度,加重了向下的力量。同时,有一种甘醇,以绵长而又柔和的方式向口腔上方发散,从鼻息间徐徐漾出。

  我们在调酒,何尝不是在体量我们自己的人生况味。

  在山中几日,稍有空闲,每每情不自禁走到庄园的平台上,看四下风景,看不够,也看不透。自然造化在这里生长养藏,人间功力在这里如琢如磨,人生场景在这里递次转换。

  只为上苍倒下一杯酒!

  天地如有诗,人间必有酒。

来源:咸宁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57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