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度器 >> 刻度器优势 >> 四川机器局在甲午战争后得到拨款,却在生产
四川兵工厂之三:
自从年原四川总督丁宝桢去世、新总督刘秉璋上任以来,他就对四川机器局的产品大家诟病,并将每年的经费裁减了两万两,用于购买原装进口的外国武器。
在经费大减之后,曾经制造过加特林机枪和后膛炮的四川机器局每况愈下,最后沦为了修械所和弹药生产厂。但是不久之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很快就尝到了武器不能自产的苦头。
一、甲午战争之中五花八门的外购武器
甲午战争中,参战清军主要使用前膛来福枪,还有相当一部分军队装备的是大刀长矛、土枪、抬枪等旧式武器。以甲午战争中驰援威海的河防营为例,全营绝大多数都是修河的民夫,主要装备就是大刀长矛,全营只有两杆抬枪。
而除此之外,还有少数精锐部队使用后膛有烟步枪,主要有毛瑟、黎意、马梯尼、哈奇开斯、林明敦等种类,五花八门而且弹药并不通用。而最为关键的是,当时国产有烟步枪质量很差,江南制造局已经制成了两万多支雷明顿边针枪,但是却因为质量问题而无法装备部队。
而在最先进的无烟步枪方面,当年精锐的淮军部分部队,其实已经开始装备新式无烟步枪,而当时的汉阳兵工厂,也引进了委员会无烟步枪的生产线,只是由于一场意外的大火,导致甲午战争时期“汉阳造”并没有形成量产。
所以,当年自造武器的数量其实甚为有限,而且质量很差,多数并不能使用。无法可想之下清廷不得不继续以高价从国外进口武器装备。可是这样问题就更大了,这大清朝只是个散装的政权,实权掌握在各地将军、督抚手里面。他们都各自和外商订购武器,导致各买各的,零件弹药彼此不能通用,给作战和后勤供应带来不少困难。
所以在那个时代,其实中国已经出现了“万国造”武器了。
二、四川机器局增加经费自制落后步枪
在此情况下,清廷也并非坐以待毙,而是给各地兵工厂都增加了经费,想着尽量实现武器国产化。在四川机器局这边,每年的局费从几千两,猛增到了6万两之巨!充足的经费让局里大受鼓舞,他们立刻采办原料,准备自制步枪了!
但是呢,这造枪需要的图纸、模板、机器、技师、熟练工人,这些东西四川局已经荒废了8年之久,现在已经无一具备了。就连最重要的造枪机器,也在年6月船运回四川的路上,在万县随船沉没了!所以实际上,这四川机器局当时处于虽然“有钱买米”,但是却无锅无灶也没厨子的尴尬境地,有钱也根本造不出先进步枪啊。
可是这国家拨款都到手了,怎么能不出成绩呢?于是这奇葩事情就出现了——先进的无烟步枪造不了,那就造些落后的有烟步枪充数嘛!反正上面的满清腐朽官员大多也不懂洋务,只要造出洋枪来,就能堂而皇之地报销经费嘛!于是在年,四川机器局重新开始制造马梯呢枪了。
而所谓的马梯尼枪,还是早在近30年前的年,英国陆军为了替代0.英寸(14.66mm)口径的斯奈德步枪,而由马蒂尼研制开发的。在年,恩菲尔德的英国皇家轻武器制造厂用该枪进行了进一步野外试验。到了年7月3日,马蒂尼步枪被英军正式采用。由于该枪采用了亨利设计的带有膛线的枪管,因此英国陆军官方将其命名为马蒂尼-亨利MKⅠ步枪。
该枪引进中国很早,四川机器局在刚设立的时候,就购买了制造该枪的机器并进行仿制,在年到年,四川局三年时间里面一共花了77,两8钱银子,制造出了洋枪杆,未合洋枪杆。
这都已经设立快20年了,不仅没有新武器研制成功,甚至还要生产当年刚创立时候的旧武器。这四川机器局,真的是越活越回去了。
三、增加经费制造无烟快利步枪
这只生产二三十年前的老旧武器,估计四川机器局员工也不好意思。于是在年,他们拟请将经费从六万增至八万两,然后生产出了新式的无烟快利步枪。而这种快利步枪和其他仿制武器不同,是中国自己研制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无烟步枪。
那还是在年,江南制造局通过仔细研究曼利夏、新利和南夏三种枪的优缺点,取各枪之长,保险、刺刀的部分以曼利夏M步枪为参考设计,枪机和枪管则参考新利步枪,弹夹则仿造南夏步枪,最终设计出了快利步枪,当时首批制出样枪六支。
到了年,江南局把洋枪送到天津军械局进行试验,结果是“与德国新毛瑟相等,其速率、线路更驾于曼利夏之上。”于是就在当年正式投入生产,替换了原来生产的黎意步枪。该枪弹仓为固定垂直供弹弹仓,枪机为直拉式枪机,弹仓容量五发,弹药口径7.7×56mmR。公道的说,快利步枪虽然是个博采众长的缝合怪,但从指标上看是非常先进的。
但是呢,很多东西都是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却败絮其中的。这快利步枪虽然纸面数据不错,但是加工工艺一团糟,造枪使用的钢材也不好,导致经常枪管发软甚至炸膛。而国内没有压药的机械,还在使用老式的球药,也导致新快枪威力不足,百丈外甚至都无法打穿牛皮。最后结果就是在年八国联军侵华中,装备快利的清兵在对射中大大吃亏,其后再也无兵敢用新快利。
而江南局原厂的快利步枪质量都如此之差,四川机器局的仿制品自然是更糟。而且因为各种材料缺乏,当时的川造快利的年产量,只有区区的20支——增加了两万两经费最后只整出了20支步枪,即使只用了一半经费,那每支枪也合到两银子一支,不能不说也够奇葩的。
四、蜀利抬枪的研制成功
所以当年四川机器局生产的主打兵器,其实是一种清军中的特色兵器——抬枪!
而所谓的抬枪,其实就是一把放大的单发步枪,最早是从清兵广泛使用的鸟枪放大而成的。当年的鸟枪的枪长六尺一寸,重六斤。而抬枪形制和鸟枪相同,只是更大更重,重量从十二三斤至三十几斤不等,其中较重的又叫抬炮:
"抬枪成式,长七尺五寸……木鞘长五尺,距鞘梢尺余,凿通一孔,上穿皮带,一人将枪安于肩上,双手勒定皮带,又一人将枪尾托定,看准钩发,可发三百余步,吃药三两五钱,铅子重五钱,可装五发。"
在鸦片战争之时(前后),清军的基本作战单位是就是百人哨,其中再分成10个小队,用火器的和拿刀箭的各占一半。作战时,第一线是20名抬枪手,第二线是30名火枪手,然后是50名持藤牌,挑刀,长矛,弓箭的哨队兵。临敌之时10支抬枪先开火,然后是30支鸟枪齐射,最后是大刀长矛上去肉搏,这是从明末一直沿用下来的阵法,被称为鸟枪三叠阵。
而在后膛步枪引进到中国之后,各地机器局除了原样仿制之外,还把它原样放大,制成了新式的“后膛抬枪”。这枪外形类似于西方打野鸭子用的“船枪”,但是其实并没有标准,枪身长度从1.8公尺到5公尺不等,口径也是从2.5公分到发射2磅弹头的都有,操作手更是从两个人到五个人不等。
当时有外国人记载,当年金陵制造局曾经制造过一把巨大的毛瑟抬枪,枪长2.75米,射程可达2.28公里,但是照门刻度只有公尺。而因为制造简单,而且看起来威猛无比,这种后膛抬枪在清军的各级部队中装备广泛,是一种制式武器。当时就连武器最差的河防营,也是每营装备有两支抬枪。
而奇怪的是,由于清军士气很差,在中日在甲午战争之中,使用单兵步枪的部队往往一触即溃,而需要多人操作的抬枪由于不便于逃跑,而且还是多人互相监督,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战果的。在甲午战后,盛宣怀曾说:
"此次战争(甲午战争),惟抬枪制胜,金陵制造局所造后门抬枪能及远,较快炮得力。"他要求该局"多多赶造。"
所以在甲午战后,清廷总结作战经验的时候,居然得出了抬枪才是军国利器的奇葩结论。于是在这之后,大清朝各制造局都开足马力制造抬枪,广东制造局,天津行营,湖北枪炮厂,江南制造局等兵工厂的生产记录中,都列有抬枪一项,从每年数十杆到一两百不等。
而新得到大笔经费的四川机器局,自然也开始大量生产这种“经过实战检验”的新式武器。当年川造抬枪每年的产量,在-支之间,是四川机器局的主打品种。
到年义和团事件时,四川机器局还专门运送了杆蜀利抬枪、颗抬枪子弹,专门去支援西安行在的勤王部队——当然了,这种花费巨资制造的海量奇葩兵器,在实战中没什么卵用就是了。